缓斜及倾斜煤层群咋开采?下行式开采了解下!
2025.9.6
在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 “主力军” 中,缓斜及倾斜煤层群(倾角多在 8°-45°)占据着重要地位。这类煤层多层分布,赋存条件复杂,开采顺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矿井安全、资源回收率和生产效率。而在众多开采方案里,下行式开采凭借适配性强、安全性高的特点,成为了该类煤层群开采的主流选择。今天,咱们就来深入聊聊下行式开采的相关技术要点与实践应用。
01 什么是下行式开采?先上后下有讲究
简单来说,下行式开采顺序就是 “先采上层、后采下层”。面对多层分布的缓斜及倾斜煤层群,咱们会优先开采上部的煤组或单个煤层,等上层采空区稳定下来,地质条件处于可控状态后,再一步步向下推进开采下层煤体。
为啥非得选这种顺序呢?这可不是随便定的,背后有着煤层群开采的底层逻辑。缓斜及倾斜煤层群的上下层间距通常比较小,有些区域甚至只有 5-20 米。要是先采下层,下层开采产生的顶板扰动会向上传递,很容易导致上层煤层出现裂隙发育、结构变形的情况,严重的还会引发瓦斯逸散、顶板垮塌等风险。这样一来,后续开采上层煤层的难度会大大增加,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。
而下行式开采先处理上层煤体,上层采空区经过压实稳定后,能为下层开采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地质环境,最大程度减少上下层开采之间的相互干扰。从应用场景来看,它特别适合煤层赋存稳定、岩性(像顶板是砂岩、灰岩等较坚硬岩层)支撑能力较好的缓斜及倾斜煤层群。目前,在我国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区的大中型矿井中,这种开采方式应用得十分广泛。
02 关键控制点:上下层采面距离要算准
当下行式开采中上下层煤层间距较小时(一般小于 20 米),只遵循 “先上后下” 的原则可就不够了,必须重点把控 “上下层采面超前关系”。也就是说,上层采面和下层采面的推进距离得保持合理差值,不能让它们同时处于同一垂直投影范围内,不然开采扰动叠加,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。
1.为啥要重视超前关系?
间距较小时,上层采面推进后会形成采空区,采空区周围的岩层会出现应力重新分布的情况。要是下层采面和上层采面距离太近,下层开采产生的应力就会和上层采空区的应力叠加,进而导致煤层顶板大面积垮落、底板鼓起,甚至引发瓦斯爆炸等严重事故。所以,保持合理的超前距离,能让上层采空区的应力充分释放、岩层稳定后,再进行下层开采,从而降低安全风险。
2.超前距离咋确定?因地制宜是关键
合理的超前距离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,需要结合具体的地质条件来计算。如果煤层顶板是坚硬的砂岩、灰岩,岩层稳定性好,那么超前距离可以控制在 15-25 米;要是顶板是较软的泥岩、页岩,岩层容易破碎,超前距离就得扩大到 25-35 米。
同时,开采工艺也会对超前距离产生影响。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时,采面推进速度快,超前距离可以适当放宽;而采用普通机械化开采时,推进速度慢,就需要严格控制超前距离。在实际开采过程中,还得通过应力监测仪实时监测煤层应力变化,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超前距离,确保开采安全。
3.下行式开采的优势:安全高效还省资源
除了能保障安全,下行式开采顺序在缓斜及倾斜煤层群开采中还有着不少优势。
01.提升资源回收率
先采上层可以避免下层开采对上层煤层造成破坏,减少因煤层变形导致的资源浪费。特别是对于厚度较薄(0.8-1.5 米)的煤层,采用下行式开采,资源回收率能提升 8%-12%,这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,可是相当可观的。
02.简化生产管理
上下层采面接替有序,不需要频繁调整开采设备和工艺,大大降低了生产组织的难度。而且,上层采面的开采经验还能为下层开采提供参考,减少试错成本,让生产管理工作更高效。03.降低灾害风险
03.降低灾害风险
上层开采后,能提前释放煤层中的瓦斯,减少下层开采时瓦斯积聚的情况;同时,上层采空区还可以作为下层开采的 “泄压空间”,降低顶板压力,减少顶板事故的发生率,为矿井安全生产再加一道 “防护盾”。
缓斜及倾斜煤层群的下行式开采顺序,是 “安全优先、效率兼顾” 的科学选择。它的核心不只是 “先上后下” 的顺序安排,更在于对上下层采面超前关系的精准把控。如今,煤炭行业正朝着 “安全高效、绿色智能” 的方向转型,只有结合地质条件优化开采参数,动态调整工艺细节,才能充分发挥下行式开采的优势,实现缓斜及倾斜煤层群的安全、高效、绿色开采,为我国的能源供应提供稳定保障。